標籤

對於健康,您採取的態度是....

顯示具有 基因檢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因檢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喝酒就臉紅 罹大腸癌風險也增

您知道....台灣人將近每2個人就有1個人因為基因的關係,而對酒精代謝不良嗎?

除了實際喝酒,拿自己身體作實驗之外;您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也在這酒精代謝不良的47%之中嗎?

如果一個基因就能影響酒精代謝不良,近而造成罹患各項癌症的風險跟著提高
那您會不會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自己對醣類、脂肪...的消化狀況是否不良?
對台灣人各項高風險癌症的風險是否比較高?中風的機率是否比較高?

靠定期/不定期健檢?
如果您身體仍在健康或亞健康的階段,沒有病徵時健康檢查是無用武之地的!
它只能告訴您:『目前』您很健康,請繼續保持

而等到有病徵時,誰敢保證一定能『早期發現』?發現了就一定能治療?
為什麼不在還沒病徵時,就透過基因檢測,先了解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在還沒生病前,就開始針對自身的弱點開始預防、開始補強?

不要猶豫了,找我談談吧!
台灣上市櫃公司幫您作基因定序檢測(非晶片式檢測,準確度更高),費用卻只要各大醫院的1/10!




喝酒就臉紅 罹大腸癌風險也增

作者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7月30日 下午3:15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最好別喝了;先前研究發現,台灣47%的人乙醛去氫(ALDH2)線粒體基因變異症,這些人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若每天喝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咽喉癌、胃癌等上消化道器官癌症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54.2%、頭頸癌多出10%;近期的研究也發現,這項基因缺陷與大腸癌也有相關。美國研究ALDH2幾乎無變異的白人,發現每人每天喝10公克純酒精會增7%罹大腸癌風險,若是基因變異的亞洲人,風險恐怕更高。

北醫大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吳駿翃表示,台灣和美國跨國研究平台發現,大腸癌患者癌幹細胞中,ALDH2表現比較低,醫界還不知原因,但未來能提高基因表現,有助預防與治療大腸癌。

第二屆ALDH2基因與人類疾病研討會今舉行,北醫和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馬偕陽明等專家組成平台,研發ALDH2檢測方法和小分子藥物,已做小鼠動物實驗,未來若能成功應用在人體,可望降低頭頸癌、大腸癌和上消化道器官等癌症發生。

吳駿翃指出,研發小分子藥物並不是讓人誤以為平時就能多喝兩杯,而是為降低罹患癌症機會,同時對酒精中毒命危的患者,也可透過藥物盡快代謝酒精、救回一命,但目前僅通過動物實驗,臨床運用至少要等5至10年。

吳駿翃說,喝酒後酒精會經消化道,去年發表時,僅知道這項基因缺損與消化道器官癌症相關;今年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也有相關性。

吳駿翃提醒,一喝酒就臉紅是明顯症狀,代表ALDH2變異屬中度到高度等級,酒精代謝能力差才會喝酒就臉紅。


延伸閱讀:
研究報告稱喝酒臉紅的東亞人更易患食道癌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天啊!最新一期的美國膳食指南已取消膽固醇每日攝取量上限!

什麼?膽固醇和血脂沒有明顯關聯性?蛋黃哥表示:我這麼多年來都是被罵假的嗎???

美國農業部負責每五年更新一次美國膳食指南,在其2015年最新的膳食指南中寫到:“長期以來,我們建議居民膽固醇每日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今年,美國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DGAC)不會再限制居民膽固醇的攝入量,因為目前的證據顯示膳食膽固醇與血脂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既然解禁了,那...就可以無限制盡量吃了嗎?

馬偕醫院台北院區營養師趙強解釋, 吃下膽固醇量多,身體就會自動減少合成,保持血膽固醇濃度穩定,但若遺傳條件不佳,代謝膽固醇能力天生就弱或合成膽固醇量多,大吃大喝還是會升高血膽固醇。

要如何知道自己或家人的膽固醇遺傳條件是否OK呢?當然就是要透過基因檢測來確認基因型囉!

延伸閱讀:
  1.  取消攝取膽固醇上限!」美國最新飲食指南出爐 
  2. 美國政府修改了40年以來的錯誤:膽固醇有益無害,不再分好壞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陳建仁:預測醫學可減健保不必要治療

陳建仁:預測醫學可減健保不必要治療

中央社 – 2016年5月14日 上午11:37

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圖)14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出 席第21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並以「台灣癌症防治 與精準醫學」為題發表演說。 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5年5月14日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台北14日電)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今天表示,未來醫學期盼做到透過精準預測模式,預測一個人得到癌症的機率,如此就能減少健保不必要治療,病人對治療效果有更好體會,醫病關係會越來越好。

陳建仁早上出席第21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專題演講,陳建仁說,未來醫學希望能做到P4醫學,也就是預防醫學(Preventive)、預測醫學(Predictive)、個人化醫學(Personalized)、參與醫學(Participatory)。

陳建仁舉例,引起肝癌因素有很多種,如果能知道一個人年齡、性別、家族史、抗原等,就能做一個簡單的預測模式,預測一個人未來5年、10年得到肝癌的機率,透過精準估計知道哪些人得到肝癌風險很高需要治療,哪些人風險很低不必治療。

他指出,若能做出精準預測,健保不必要的治療就能減少,病人對未來治療效果有更好的體會,醫病關係會越來越好。

預防醫學部分,陳建仁指出包括預防癌症產生、預防癌症惡化、預防沒法治療導致死亡等3種層級;一個人如果改變生活習慣,例如不要抽菸、不要嚼檳榔、飲食控制、多運動,就能避免癌症產生,但早期發現癌症、減少疾病的影響,這也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陳建仁說,未來醫學走向會越來越個人化,個人化就需要大數據資料,病人會要求越來越多的健康照護,利用大數據的這些標記,預測病人未來需要的診療。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基因檢測再用藥 抗癌更精準

基因檢測再用藥 抗癌更精準

2015-11-02 14:40:05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5分鐘26秒就有1人罹癌,且每233人中就有1人罹癌,推估未來2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再增加50%以上;台北榮總推癌症基因檢測,讓病患精準用藥,增加治療效果減少治療副作用,目前已經應用在肺癌、大腸癌、食道癌,未來還可推廣到胃癌、乳癌,胰臟癌、膽管癌上。

一名38歲男性患者,罹患肺腺癌經手術切除,一年半後腫瘤復發並轉移到骨骼,接受化療六個療程後,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患者腫瘤具有ROS1轉位突變,醫師立刻給予針對ROS1酪胺酸激酶的抑制劑,經過兩個月治療腫瘤明顯縮小。

台北榮總病理檢驗部分子病理科主任周德盈表示,北榮為40多名肺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查,大多都是癌症晚期患者,因為做過多種不同治療但腫瘤控制不理想,透過基因檢測醫師可以更精準選擇下一步的治療方針,同時也可清楚了解,哪一種藥物對患者比較有效。

周德盈表示,基因檢測讓癌症治療更精緻精準,從基因了解腫瘤弱點,讓醫師治療有方向可循。北榮年底前將讓醫師可在電腦中勾選,將基因檢測列入癌症治療檢查項目中。但基因檢測目前是自費療程,現在北榮共檢測700多個基因突變點,未來醫材進步與普及後,費用可降至3萬至5萬元。

能不能喝咖啡、吃炸雞…基因檢測告訴你

能不能喝咖啡、吃炸雞…基因檢測告訴你

2015-12-11 10:17:09 Upaper 綜合報導

一名39歲男子常應酬喝酒,剛步入中年就高血壓、高血脂纏身,透過基因檢測更發現葉酸在體內活化能力差,屬於高風險基因型者,患三高、心肌梗塞、腦中風、憂鬱症與直腸癌的風險較高。

收治病例的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說,基因檢測分為6種,可預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與憂鬱症發生並及早預防,還能得知咖啡因誘發焦慮的風險,告訴你是否適合喝咖啡。

常吃燒烤油炸物,加上熬夜等生活習慣不佳,會加速老化。 記者彭宣雅

另有一名30歲輕熟女,愛吃燒烤及炸雞,又常熬夜追劇,健檢發現其輔脂蛋白與肝臟解毒基因都屬高風險基因型,不僅膽固醇代謝容易異常,易患失智及冠狀動脈疾病,罹乳癌及食道癌的風險也較高,醫師建議須控制飲食並遠離致癌物。

潘俊伸表示,透過基因檢測,可提早知道自己基因的缺陷,配合調整生活型態、補充缺乏營養素,雖然無法改變基因,但可延緩或減少疾病發生。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要愛不要癌 「罹癌基因風險檢測」揪出遺傳癌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6年4月22日 上午9:11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30歲的王女,和母親感情一直很好,最近一件事讓她感觸很深,更受到極大的衝擊,因為透過母親她居然帶有BRCA的基因突變!王女表示,媽媽很愛她,總想給她一切,然而,在不知情、無可選擇的情況下,媽媽也給了她很可怕的東西——BRCA基因突變!也就是說王女的罹癌風險高於常人的20倍,她很震驚難過,但媽媽更難過,因為媽媽不是故意的、更不願意,但就是發生了!然而王女正向面對,她心想這何嘗不是也給了她人生的另一個機會?因為她有了掌控自己健康的可能性,也掌握了事先篩檢下一代健康的先機,重新奪回人生的發球權。所以她還是非常感謝媽媽的!

媽咪給了全部的愛 也給了罹癌基因

王女憶起,每年生日媽媽都會幫她烤巧克力蛋糕。媽嗎讓她愛上藝術並對閱讀充滿熱情。媽媽給了她自信,給了她捲捲髮,給了她迷人的微笑。但,媽媽也給了她基因突變這個「可怕」的東西。媽媽不是故意的,但它就是發生了。

是福是禍? 掌握先機即能逆轉勝

到底什麼是基因突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副部長王輝明醫師表示,雖然這是可怕的,但某種程度來說,也沒那麼可怕。BRCA基因突變是眾多罹癌基因突變中的一種,只因女孩的父母其中一個人給了她,但反過來想,其實同時也給了人生的另一個機會。如果不是母親的陽性檢測結果,女孩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罹癌基因,更不可能去做檢測。那麼這對未來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嗎?那位母親因為BRCA變異而兩次罹患乳癌,所以,一切對女孩來說並不是那麼有利。但同時那位母親也給女孩掌控自己健康的可能。

鴕鳥無用! 透過「罹癌基因風險檢測」先發制癌

王輝明進一步說明,癌症和基因體有關。基因是我們細胞裡DNA的片段,有自動修補錯誤的機制,避免癌症形成。突變是基因的改變,影響其自動修補錯誤的機制,因此形成癌細胞。這種無法控制、快速生長的癌細胞,會形成癌症腫瘤。王輝明強調,某些家族就是容易罹癌,幸好醫學進步,如今已可透過「罹癌基因風險檢測」把關,評估罹癌的基因風險。只要簡單方便的唾液或血液檢測,透過98組基因做先進的次世代定位排序(NGS),即可針對22種主要癌症,提供完整的風險資訊。特別是對女性有影響的,像乳癌、卵巢癌、大腸癌等;以及男性易罹患的前列腺癌等。這些都比較可能受基因的影響,並傳給家人。舉例來說,如果BRCA1和BRCA2這兩組基因突變,就會提高罹癌風險。一個女性如果有BRCA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機率會提高到八成、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也會提高到六成之多。然而,發現得越早,在還能治療的期別,很多癌症的存活率也是大幅提高的,像乳癌、卵巢癌和大腸癌都是如此。

今年母親節不揪團 來揪癌!

隨著基因檢測價格越來越親民,更多女性選擇主動了解她們自己的罹癌風險。即使你沒有家族癌症史,基因檢測也能告訴你,你的風險所在,因此可以幫助你在醫療和生活方式上做出比較好的選擇,比如說更常做某些癌症的篩檢、或採取某些降低風險的措施。基因檢測可以解釋為什麼你或你的家人會罹癌。更重要的是,它會告訴你,你是否也把某些罹癌風險傳給你的孩子。今年母親節,選擇基因檢測,給自己知的權利,完全掌控自己的健康和人生。


基因檢測之前 先了解五件事


【Y話題】基因檢測之前 先了解五件事
作者Yahoo!奇摩 | Yahoo奇摩(新聞) – 2015年3月25日 下午5:33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有家族罹癌病史,癌症基因檢測發現帶BRCA1基因突變,兩年前預防性切除雙乳,昨日(24日)宣布拔除卵巢跟輸卵管。到底基因檢測是什麼?真有這麼神?基因檢測能知道什麼?


Q1.基因檢測是什麼?

基因檢測,即為利用生物分子技術,來解開潛藏在DNA的密碼,這些密碼構成個人不同的特徵和健康狀況,因此醫療研究人員可以透過檢驗個人基因來估測個人是否具高機率潛藏某些特殊疾病因子。

基因檢測的方式可透過抽血、刮取口腔黏膜或取樣病理組織,研究人員針對檢驗目標對應的某類基因做檢測即可。


Q2.可以檢測出哪些癌症?

目前癌症基因主要檢測P53、K-ras、APC、BRCA1和 BRCA2等五種。

首先來談談P53,主要作用是控制細胞分裂,避免細胞無限制生長及DNA修補之作用,當P53基因壞掉時,癌細胞會很容易成長。

K-ras主要控制細胞之增生與發展,當突變時,正常細胞就會失控K-ras,與很多的癌症有密切關係,包括肺癌、大腸癌、胰臟癌等。

APC則是防護大腸直腸細胞癌化的重要守門員,若基因變異,有70-80%的風險將罹患大腸癌。

BRCA1和 BRCA2就是裘莉檢測出問題的基因,若基因突變會導致家族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一生中罹患乳癌之機率為約40-87%,卵巢癌則為16-60%。除此之外容易得到其他癌症,如胰臟癌或大腸癌,男性可能得前列腺癌,亦會造成男性乳癌。


Q3.基因檢測可以去哪做?貴嗎?

目前台灣教學醫院的基因檢測主要運用於臨床,多半為確診、標靶用藥與治療等用途。一般人要做預防性基因檢測,僅少數私人診所與健檢中心提供服務。

如前往台灣各大醫院進行檢測,首先須先掛號經醫師問診,並由醫師開立檢驗單後才可以進行繳費檢驗。

如前往私人檢驗機構,需先預約後,擇日前往報到受檢即可,但該機構不見得會安排醫師進行事先諮詢,因此仍建議經醫師評估後,如有需要再前往檢驗。

在裘莉切除雙乳之前,台灣還是以產前罕見疾病基因檢測(如:羊膜穿刺)較多,但近年癌症基因檢測漸漸熱門。而目前癌症基因檢測健保不給付,價格相對高昂。

台大醫院為例,檢測大腸癌、乳癌的費用落在每項3萬元左右。

國內第一家針對個人推出的專業基因檢測套組
 1. 由專業實驗室、醫檢師分析檢測
 2. 費用較各大醫院低

 3. 準確度較晶片型檢測高


Q4.我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如家族成員中有癌症病史,或長期暴露易致癌環境中,建議可以向醫師諮詢是否有必要進行基因檢測。

Q5.基因檢測一定好嗎?

有人認為先做基因檢測,可以提早預防,雖然檢測費用不菲,但相比罹癌之後的醫療費,還算可接受。

但罹癌因素不只是單一基因突變造成,無法一網打盡所有突變結果,因此做了檢測不見得會有幫助,也不保證以後不會罹癌。另外,若做了檢測,是否可以接受結果,也是做檢測前需要考慮的。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佳 基因老化跟著來

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佳 基因老化跟著來

更新: 2016年04月25日

文/記者李郁玫

不少現代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佳,長期下來就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基因老化的危機。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除了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之外,藉由生活型態基因檢查,也可以提早了解自身罹患疾病的風險,提早做好預防的準備。

例舉臨床2案例

一位30歲女性,患有高血脂,平常喜愛吃燒烤與炸雞,晚上又經常熬夜看電視。經由健檢報告發現高血脂,其生活型態基因檢查報告也發現輔脂蛋白基因 (Apolipoprotein E,簡稱Apo E),屬於高風險基因型,膽固醇代謝容易異常,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失智與冠狀動脈疾病,需要控制血脂肪,因此平日的作息與飲食控制對她來說是相當重要。另外,檢查還發現她的肝臟解毒基因也屬於高風險型,罹患乳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建議她減少接觸油煙、黃麴毒素、燒焦食物、發霉食品等致癌物質。

一位39歲男性,才剛步入中年,已被高血壓與高血脂纏身。健檢報告發現血管硬化嚴重,血管年齡提早老化數十歲;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兩側橋腦、視丘與基底核有小間隙腦中風病灶,大腦動脈的兩側、前側及後側有粥狀樣硬化;生活型態基因檢查報告發現,葉酸在體內無法正常活化,屬於高風險基因型者,造成體內使用葉酸的效率較低,容易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憂鬱症、直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他從飲食加強補充葉酸、維生素B群,以及相關營養品,並建議戒菸、勿過量飲用咖啡。

基因受先天與外在因素影響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每個人的基因型態除了先天遺傳特質相關,也與外在環境、營養相關,如果生活習慣不良,或是常接觸有害物質與飲食,基因就很容易以老化型態表現。這也就是說即使擁有好的基因,如果經常處於不佳的環境,則會加速老化的速度,與其他高風險基因者無異。


基因檢測能趨吉避凶

潘俊伸說明,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基因特質,這些微小的差異性造就人類有不同個體的特質,而基因檢測是針對特定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NP)基因位點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個體常見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進而採取進一步的個人健康管理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常見的4種生活型態基因檢測


在此,潘俊伸提出4種常見的生活型態基因檢測。

1. 甲基化作用基因檢測

甲基化作用基因檢測表現較差者,建議增加富含葉酸食物的攝取,或是補充營養輔助品,幫助降低血中同半胱胺酸值,也可避免因葉酸攝取不足所引發的冠狀動脈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 輔脂蛋白基因檢測

輔脂蛋白基因檢測可測出膽固醇代謝是否異常,因為這與罹患老人失智症或阿茲海默氏症有關。如果檢測出的基因型帶有E4基因者,建議以低脂肪、極低膽固醇飲食為主,避免攝取單醣類食品。

3. 肝臟排毒基因檢測

肝臟排毒基因檢測可測出肝臟對於某些特定毒素的解毒能力不足,以避免接觸這些毒素,降低肝臟的負擔或癌症的發生。

4. 骨質代謝基因檢測

骨質代謝基因檢測可測出維生素D感受性與造骨能力,以及受檢者的造骨能力基因是否良好,可事先預防未來提早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

潘俊伸提醒,儘管無法改變基因型,但藉由環境與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微調先天基因,減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此外,在了解個人的基因型後,醫師也會針對生活型態、個人化營養補充、飲食習慣調整等,提供適當建議,以有效改善基因的後天表現。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余苑綺先天基因不良罹腸癌 李亞萍自責痛哭

余苑綺先天基因不良罹腸癌 李亞萍自責痛哭

2014/11/15 04:00 記者阮馨儀/台北報導

余天和李亞萍一家,14日前往健檢診所查看「基因檢測」報告,二女兒余苑綺的基因裡,罹癌風險破表,大腸癌罹患率超出5.44倍,肝癌罹患率為5.17倍。李亞萍聽聞檢測結果,淚崩表示余苑綺在30歲前從沒做過健檢,「我覺得都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是媽媽!」

剛做完化療的余苑綺,表示前幾天真的很不舒服、很難過,吐得厲害,這兩天才比較好轉。但化療費用高昂,要做12次,雖然家人不會提起,但她知道這是很大的負擔,因此很想復出工作,多賺點錢。但李亞萍堅決反對,「妳現在虛弱、免疫力差,不可以接觸人群多的公共塲合」

對於余苑綺的堅強,余天紅眼表示「綺綺比我們都堅強,到現在沒流過一滴淚,倒是常看到亞萍偷哭,害我也跟著哭。」余苑綺不捨的說:「媽媽在我面前都很堅強,但我們都知道她心裡在想什麼

余家「基因檢測」結果出爐,除了余苑綺因為基因問題罹癌風險高,大女兒余筱萍,幸運的完全遺傳到夫妻倆好的基因,除了肝癌風險較高,並無大礙,但她樂觀表示自己不喝酒,所以不用太擔心。而小兒子余祥銓,則完全遺傳到夫妻倆壞的基因,罹患三高、肝癌、阿茲海默的風險極高,他趁機為黑掉的自己平反,疾呼:「我很可憐了,請媒體不要再弄我了啦!」


缺損基因遺傳給子女 罹患乳癌高達8成

缺損基因遺傳給子女 罹患乳癌高達8成

優活健康網 – 2016年4月14日 上午8:3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少帶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儘管乳房篩檢結果沒有太大問題,在解說諮詢時,還是能感受到受檢者不太能放心的氣氛。這是因為,對受檢者來說,「乳癌家族史」就像是一顆未爆彈,讓她們視罹患乳癌為宿命,一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若父母將缺損的基因(BRCA1、BRCA2)遺傳給子女,女性終身罹患乳癌的機率可達87%、卵巢癌可達44%,而男性也會有比較高的機會罹患男性乳癌及攝護腺癌等疾病。所幸,現在有「乳癌基因檢測」,幫助這族群先行檢測是否帶有乳癌基因?


4大要點 教你選擇乳癌基因檢測單位

自從2013年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的新聞傳出後,「乳癌基因檢測」變成一項熱門的議題,檢測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檢測費用與檢測方式各家也都標準不一,讓民眾不知如何選擇。因此,池永昌醫師針對選擇乳癌基因檢測單位,提出以下4點參考:

1)專業的團隊:選擇團隊專家是來自家喻戶曉的美國醫學院或知名大學,其信賴度較高。

2)獲得國家認證:進行分析的實驗室應取得國家的認證,符合國家制定的標準,確保高重複性及再現性。

3)完整的資料庫數據:基因檢測公司所收集的基因突變資訊越多越好,又以亞洲種族基因占比高為優,如此才可進行充分的比對,找出真正有特異於資料庫的突變點。

4)負責任的檢測報告:除了提供檢測報告之外,更需要提供專業醫師面對面諮詢,讓受檢者能充分理解檢測結果以及後續應採取的對應措施。


定期檢查追蹤才是上上之策

池永昌醫師提醒,無論自身是否帶有缺損的BRCA1、BRCA2基因,這不代表一定會或不會罹患乳癌,畢竟,乳癌的發生有一部分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掌握自身乳癌風險程度」。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可以和醫師討論後,進行其它像是風險控管、預防性的投藥,或更密集的乳房篩檢安排,必要時使用偵測率較高的核磁共振做檢查;若檢測結果為陰性,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還是需要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保乳房健康。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肺癌診斷+基因檢測 有助精準用藥

肺癌診斷+基因檢測 有助精準用藥

華人健康網 2016/05/03 10:00(1天前)

癌症治療邁入新紀元,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進步,醫師在幫病人診斷時,會針對腫瘤同時檢測病理型態別及腫瘤基因,可提昇精準用藥 。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任整合癌症中心主任張基晟指出,透過基因檢測,可提供晚期肺腺癌個人化醫療,讓病人活得更久,活得有尊嚴、生活有品質。

台中榮總肺癌研究團隊發現,與抽菸有關的小細胞肺癌在所有肺癌所佔的比率逐年下降,目前僅約一成二,反觀非小細胞肺癌人數則逐年增加。

張基晟醫師表示,許多人將抽菸與肺癌之間劃上等號,其實在肺癌患者中,菸齡超過三十年的老菸槍,不到兩成。每年新增女性肺癌患者約四千多人,其中九成五並未抽菸,而男性肺癌病人中,從不抽菸者也占了三分之一。

台中榮總肺癌研究團隊發現,與抽菸有關的小細胞肺癌在所有肺癌所佔的比率逐年下降,目前僅約一成二,反觀非小細胞肺癌人數則逐年增加。 張基晟說,在非小細胞肺癌中,以肺腺癌為主,男性約占四至五成,女性則達到七成,其次是與抽菸相關的鱗狀上皮癌,男性占兩成五至兩成八之間,逐年在下降中,至於未分化癌,過去約占近兩成,隨著檢驗技術的精進,比率則明顯下降。

「肺癌型別可作為治療的重要參考」張基晟表示,台大校長楊泮池多年來積極推廣肺癌基因檢測,希望透過肺癌不同基因型別與臨床及流行病學結合,讓台灣可以解決目前以非抽菸為主的肺癌窘境,同時可以幫忙世界其他有類似狀況的國家了解不抽菸的肺癌問題所在。


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任整合癌症中心主任張基晟指出,診斷肺癌時,同時篩檢基因,即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決定使用哪一種藥物,這在肺癌醫學史上來說,是一大進展。

張基晟指出,在診斷肺癌時,同時篩檢基因,即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決定使用哪一種藥物,這在肺癌醫學史上來說,是一大進展。在確定哪一種肺癌之後,就能精準用藥,選擇適合患者的化療及標靶藥物。

舉例來說,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如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基因變異,在服用艾瑞莎、得舒緩或妥復克等標靶藥物,七成患者在二周內腫瘤明顯變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一半病人用藥9至11個月,肺腺癌細胞透過基因突變和改變生長方式產生抗藥性,也就是癌症復發,需接受第二線治療。

張基晟表示,研究發現約五至六成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用藥產生抗藥性,係因腫瘤基因T790M產生突變,想要知道T790M基因有無突變,目前標準作法是以再次切片取得組織檢測,未來應該可以抽血做ctDNA檢測,一旦確認基因突變,也許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使用,約莫八至九成轉移復發性肺腺癌患者的病情可獲控制 ,約六成腫瘤明顯縮小,爭取更長存活期,且提升生活品質。多年來,張基晟致力於肺癌新藥人體試驗,提出數據,成功說服健保署給付多項標靶藥物。

張基晟強調,傳統篩檢需組織切片,許多患者為之卻步,ctDNA檢測僅需抽血,不具侵襲性,敏感度約六至七成,且特異性高,相當簡便,因此,病人接受度相當高,建議未來若健保署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時,可合併給付此項費用,除了降低病人負擔之外,還能嚴格管控篩檢品質。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