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健康,您採取的態度是....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90歲阿嬤回春? 突流「月經」驚罹癌


90歲阿嬤回春? 突流「月經」驚罹癌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016.05.17 / 13:22


▲最具影響力的新聞,都在NOWnews今日新聞。(圖/NOWnews製)

90歲還來「月經」?一名90歲的阿嬤,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幾年前更一度中風倒下,目前住在市區的護理之家,子女天天探望,日前意外發現阿嬤的尿布上出現淡淡紅紅的點狀血絲,一開始以為是長期吃抗凝血劑緣故,沒想接下來卻發生如月經般大量的出血,送醫檢查,發現竟然是子宮頸癌。

收治病人的亞東醫院婦產科醫師莊乙真表示,一般子宮頸癌的2個好發高峰分別是40多歲和60多歲,像阿嬤高齡90歲的病人,不僅是他首見,也是亞東醫院迄今年紀最長的病例。

更年期後,陰道莫名出血要格外小心!莊乙真說,像阿嬤一開始雖被護理之家及女兒發現尿布上偶爾會有紅色的血絲,但起先並不以為意,以為是中風過後,長期吃抗凝血劑及促進血液循環的阿斯匹林的緣故,沒想到血跡越大越大片,到最後出血量就像月經第2、3天般的大量。

醫師仔細檢查,最後才發現出血位置在子宮頸的頂端,已見糜爛的組織,切片證實是第一期下子宮頸癌,所幸並未轉移其他組織,考量年事已高,以最新型的達文西機械人手臂微創內視鏡儀器手術,只在肚皮上使用5個小於1公分的傷口,取代了傳統開腹手術和一條長長的刀痕。

不只上了年紀要注意,莊乙真近1至2年觀察發現,隨著性行為年齡提早,持續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也不少,他曾收治年僅24歲的女大生,確診時已是第三期,只能靠化療、放療保命。

莊乙真提醒,婦科癌症若進展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尤其在台灣,不少上了年紀的女性常忌諱內診或相關檢查,延誤治療,但國外研究發現,超過70歲以上的子宮頸癌患者,其死亡率比較高,女性不管哪個年齡層都要有警覺心。



嚇!台灣人吃重鹹 逾36萬年輕人高血壓

嚇!台灣人吃重鹹 逾36萬年輕人高血壓

作者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 今日新聞NOWnews

– 2016年5月17日 上午10:24

吃重鹹、不量血壓,台灣青壯年超過36萬人快「爆血管」!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17)天公布最新調查數字,發現國內18至39歲民眾,有高達36.7萬人罹患高血壓,且其中近24萬人不自知。國健署表示,年輕族群因為外食機率高吃重鹹,國人13歲以上鈉攝取高於7公克鹽,比建議攝取量6公克還多。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根據國健署102至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估計罹患高血壓人數達462萬人。

打破過去認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調查顯示,國內18至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換言之,平均每21個人就有1個人患有高血壓,估計青壯年族群已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不過,調查自知率僅有34.2%,即有24萬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值得注意的是,國健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也發現,18至39歲族群罹患高血壓者,有近13%一年內沒有量過血壓,凸顯台灣年輕族群對血壓值的正確認知及定期量血壓的行為都有待加強。

邱淑媞強調,國內自實施健保以來,近幾年來國人死亡率仍有三度出現「不減反增」的徘徊現象,主因就是與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但年輕人只有3分之1知道自己有高血壓,且僅僅4分之1控制良好,全都埋下禍根。

邱淑媞說,全世界都知道,造成高血壓最重要的元凶,高達7、8成是「鹽」,一旦吃太多加工及高鹽食品,皆會造成血壓升高,且人體攝取過多的鹽分,更會增加水分滯留於身體組織,增加心臟及腎臟等器官運作的負擔,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應少於6公克食鹽,烹煮食物時運用食材的天然風味,減少鹽及調味料的添加,用餐時收掉餐桌上調味的瓶瓶罐罐。

國健署提醒,年輕就該養成量血壓習慣,18 歲以上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有家族史的民眾更應該從年輕起就注意自己的血壓,定期測量並且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運動能抗癌 研究:13種癌症難找上門

運動能抗癌 研究:13種癌症難找上門



根據《美國醫學雜誌》(JAMA)的最新研究,運動能夠降低13揰癌症的罹患風險。(路透)2016-05-17 01:38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運動好處多多,癌症難找上門。根據《美國醫學雜誌》(JAMA)的最新研究,運動能夠降低13揰癌症的罹患風險,減少罹癌率最高至42%,最少也有10%。

研究人員分析了12份歐美研究,時間在1987年至2004年之間,涵蓋人數多達140萬人,並且深究他們的運動紀錄與26種癌症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運動最多的那一組人,13種癌症難找上門,罹患食道癌和肝癌的風險,分別降低42%以及27%。

另外,運動也能減少肺癌、乳癌、血癌、腎臟癌和子宮內膜癌等重症的罹患機率。平均的防癌率為20%。

主導研究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學者摩爾(Steven Moore)指出,癌症是可怕的疾病,如果人們能夠了解,體能活動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將有助提升運動的動機。

幽門螺旋桿菌早期根除 罹胃癌率降3成






幽門螺旋桿菌早期根除 罹胃癌率降3成

2014-09-23 14:28:09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幽門螺旋桿菌外觀有數根鞭毛,可螺旋狀前進,因此得名。澳洲醫師貝利馬歇爾和羅賓華倫於發現幽菌造成胃潰瘍,兩人在二○○五年獲諾貝爾醫學獎。(圖/摘自網站)













國內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證實,早期根除幽菌,可降低三成胃癌發生率,根除時間愈早,效果愈好。

這項研究由國衛院及台大、義大、台中榮總組成研究團隊進行,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八萬多名感染幽菌的消化性潰瘍患者,長達八年。

研究證實胃潰瘍患者罹患胃癌機率較高,但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後,罹患胃癌危險性明顯減少。

研究結果已刊登於今年八月的「消化學期刊」。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說,過去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研究僅止於動物試驗,即使有少數人體試驗,也無法釐清因果關係,台灣是全球首度在自然狀況下進行大規模人體研究。

胃癌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五位,僅次於肝癌、肺癌、大腸癌、口腔癌及乳癌。但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說,早期胃癌發現率不到兩成,進行性胃癌治療的成績也相當有限;台中榮總胃腸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說,胃潰瘍患者若沒根除幽菌,罹患胃癌機率將增加二點二倍。

吳俊穎說,研究發現,不論年齡、性別跟潰瘍發生的位置,只要是在消化性潰瘍住院後一年內根除病菌,跟住院後一年才根除的患者相比,胃癌發生率少了三成。

研究還發現,每增加一歲,罹患胃癌機率就上升百分之三。

只要用抗生素治療一周,幽菌根除率可高達八成五,抗生素治療效果還可隨時間累積,患者出院後七年罹患胃癌機率,比出院後三年罹患率降低五到六成。

研究也發現,同時是消化性潰瘍,罹患十二指腸潰瘍者,罹患胃癌機率低於胃潰瘍患者。林肇堂說,這類患者胃酸分泌較多,幽菌不易存活,胃癌發生率跟著下降。

專家建議/感染沒症狀 不必盲目篩檢

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建議,胃癌高危險族群為有胃癌家族史、罹患萎縮性胃炎、小腸黏膜跑到胃裡去的小腸化生及胃潰瘍患者,最好做胃鏡加切片檢查,了解是否有胃潰瘍或癌前病變,以及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再以抗生素根除。

至於坊間流行的碳十三檢測及抽血檢查,他表示,前者只能確認是否有幽菌感染,無法得知胃部是否有病變,他也不建議抽血檢測,因為充其量只能證實曾經感染過,無法確認現在是否仍有病菌存活。

幽菌如何進入胃裡?林肇堂說,「透過糞口傳染,小時候吃進去的」,最容易感染年齡是小學到國中時期。

他說,研究發現,幽菌感染率跟兄弟姐妹多寡有關,小孩數目愈多,感染率相對較高,因為共同生活、分享食物,若家長有嚼食後再餵食幼兒的習慣,也會增加感染率。

【2009/10/27 聯合報】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害羞不敢抹片檢查 當心子宮頸癌找上妳

害羞不敢抹片檢查 當心子宮頸癌找上妳

健康醫療網 2016/05/15 08:53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多數子宮頸癌都是發生在從未接受篩檢,或偶爾才做一次篩檢的女性。醫師臨床觀察也發現,許多婦女因害羞、畏懼,或以為許久沒性行為等原因,長期未做抹片檢查,等到陰道異常出血才就醫,竟發現已是晚期子宮頸癌的憾事。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7名

根據國健署2012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共有1567人罹患子宮頸癌、640人死亡,為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第7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謝惠婷指出,國內子宮頸癌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0至15,死亡率約為10萬分之3至5。


國人抹片篩檢率低

「子宮頸癌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謝惠婷醫師表示,不過,國內抹片篩檢率低,每年抹片參與率僅3成,3年抹片參與率也只有5成左右,臨床許多子宮頸癌晚期患者,都是因為害羞、畏懼,或以為許久沒性行為等疾病認知不足等原因,長期未做抹片篩檢。

30歲開始免費檢查

謝惠婷醫師強調,國內目前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不要浪費這項福利;建議女性有性行為之後,即應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曾有愛滋病毒或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癌前病變者,則應每年接受抹片檢查。



大腸癌年輕化 滿50歲應受檢

大腸癌年輕化 滿50歲應受檢

中央社 2016/05/14 11:39(1天前)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4日電)台灣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少運動,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每年逾萬人被檢出罹患大腸癌,衛福部台南醫院呼籲,年滿50歲就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衛福部台南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李艷林指出,1996年起大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榜首,2013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超過5000人因大腸癌死亡。

大腸癌多是腸內息肉癌化形成,從息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時間,平均是10年至15年;最新癌證登記報告指出,50歲至74歲糞便篩檢,每21人就有1人發現病變。

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超過50歲、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大腸癌家族史、高脂肪及大量紅肉攝取、少運動及抽菸等。

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直到貧血、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

大腸癌以手術切除為主,第一期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但癌登資料顯示,平均每新增5名大腸癌病人中,就有1人是第四期,且多數已轉移至肝臟或肺臟。

李艷林表示,大腸癌有別於其它癌症的治療,在於即使已轉移到肝臟及肺臟,只要能以手術切除,還是有長期存活及治癒的可能。

隨著癌症進入個人化及標靶治療的年代,第四期大腸癌平均存活率可提高到2年。第四期大腸癌患只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不僅可減緩病症及治療帶來的不適,甚至可延長生命及治癒的可能。



大腸癌年輕化 孩子嗯嗯異常快檢查

大腸癌年輕化 孩子嗯嗯異常快檢查

2016-05-16 文/王士忠

兒童癌症通常症狀不明顯,需要家長特別留意孩子症狀,才能有助及早發現、提早治療。

▲防癌應盡量避免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圖為情境照。

▲多吃蔬果有益健康;圖為情境照。






▲家長應多留心孩子的健康狀況,以便可以及時發現病症,及早治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日前一名16歲腦性麻痺少女因發燒3天、食慾不振、便秘且嚴重貧血而就醫,經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少女已經大腸癌末期無法再做積極治療,僅能做症狀治療舒緩其不適。

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大都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兒童患者相當少見;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根據統計,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罹患腸癌的危險。

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菸、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

定期篩檢是早期防治最好的辦法,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到全台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辦理。

若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則可進一步做大腸直腸鏡檢查確認。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最主要的方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乾淨,預後很好。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是輔助治療,通常用來減少復發或減輕症狀。

這名罹病少女無家族病史,體重較同齡者輕且飲食上並無特別偏重攝取高油脂及刺激性的食物,但由於少女本身有表達上困難,導致症狀更不易發現,一旦發現,為時已晚。


提醒家長,近幾年來大腸癌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請家長幫助孩童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減少食用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增加攝取膳食纖維;適度的運動,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如果孩子的大便習慣改變,或有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也請多加留意,儘速找醫師確定病因。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